第138章 万一不行,就自己来!(1 / 2)

第138章万一不行,就自己来!

关兴民按着沙发的扶手,上半身用力的向前倾。

郝钧的眼珠不断转动,忽而看一眼瓷罐,忽而再看一眼犀角杯。

皇帝的拔火罐,就已经够让人震惊了,又突然冒出来了一只万历的赤霞杯

林思成,你是跑皇陵去搞批发了吗

一道道目光凝如实质,钉到了脸上。林思成恍若未闻,招了招手:“顾明,来!”

一直装透明人的顾明站了起来,林思成让他解开衬衣的第二颗扣子,又将后颈的衣领往下拉了拉。

而后拿起一口小罐,先擦,再洗,再温。

同步讲述:

“《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五》(赵构):金人陷临安…帝如明州。金人陷越州…帝次定海县,遂如温州,临跸州治……”

“时居四困之地,与魑魅为群,疾病侵迫,瘴疠(疟疾)交攻,久疾不治……”

“乃召群臣而议,起居郎符(苏轼之孙苏符)奏曰:其祖(苏轼)谪(贬)琼州(海南),瘴乡风土,头目昏眩,寒热时作。后自撰一方:

(罐)以药浸之,以火熨之,热覆患处,罐住立觉紧吸,瘴毒自出……乃谕令(太医令)习之,帝(赵构)愈……”

“之后,这剂医方就保存了下来,先录于《苏学士方》(苏轼自撰医方),后与《沈括良方》合编,撰为《苏沈良方》……”

林思成试了试罐子的温度,又抽出一张纸巾点燃,在罐里绕了两下,然后往顾明里的脖子一扣。

“啪”的一声,罐儿紧紧的贴在皮肤上。

其它几人眼皮一跳。

林思成接着讲:“虽然史书中和方书中都有记载,但不管是史学家,还是中医学家,都认为是以讹传讹……也确实有点:用火罐治疟疾,的确有些扯淡。”

“直到1978年,江西樟树南宋墓出土了十二件成套的磁窑拔罐。从内壁残留的人血细胞中,检测出疟原虫卵形痕……”

“之后送到京城,继续研究,证实瓷胎与釉料中均含朱砂、雄黄、艾灰等二十六味药材,当温度达到四十度,就会自动释放药性……六十度时最佳!”

“啵”林思成把小罐拔了下来,放到桌上:“就像现在!”

几人抽了抽鼻子,脸色齐齐的一变:小罐尚有余温,丝丝缕缕的雾气从罐口里飘了出来。

关键的是,带着药香。

其它不知道,但艾草和雄黄的味道,他们还是能分辩出来的。

“而不管是粗糙的薄釉,釉面的凸点,以及内部的十二道凸棱,都是为了更好的吸附药力,释放药性。同时,暗合十二正经……当然,最后一点属于玄学,不过还有……”

林思成拿起手电,又里一照,几人齐齐的凑了过来。

灯光下,罐壁、罐底上,清晰可见密密麻麻的小点,但极对称。

郝钧眼睛一亮:“穴位图!”

林思成点点头:“说准确点:铜人腧穴图!”

几人愣住,面面相觑。

是不是南宋的拔火罐,是不是如林思成说的那么神,能治疟疾,暂时还不好说。但这淡淡的药香,和罐底罐壁上的穴位图,总归是真的吧

但要说这是御器

郝钧和关兴民对视一眼,又看了看王齐志。

他俩终于知道,为什么林思成的手机一直打不通,王教授的脸色为什么这么黑

这四只罐子,绝对是林思成从盗墓贼手中买回来的。而且十有八九,是从南宋六陵中挖出来的。

出自于皇陵,可不就是御器

但敢盗皇陵,绝对算是脑袋别裤腰带上的营生,你小子是纯纯嫌自己命太长。

正惊的不要不要的,林思成又拿过犀角杯。

几人精神一振。

普通的犀角,大都是乌黑,或是黑中显灰。品质较好的,骨质才会从梢部逐渐变淡。

大致长这样:

但这一只,却长这样:

后面这一只肯定染过色。

但怎么染的,和万历皇帝的那一只“赤霞杯”有什么关系,关兴民和郝钧真不知道。

愕然间,林思成又开始操弄:先是接了一杯温水,又找来了两只温度计。

一只让郝钧捏在手心,一只测水温。

“万历定陵出土的那只长什么样,我确实没见过。但民国时,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被盗,有一只流入英国,曾上过《britishdicaljournal》(著名医学期刊,世界第三……)”

“经过检测分析:犀角采用活体采角:在亚洲犀濒死时截取角基,利用心跳余温促使血液渗入角蛋白纤维,显微检测显示血红蛋白结晶呈雪状……

之后窖藏药浸:埋入朱砂、人发灰、童便配制的三阳汤中窖藏七年,使血色渗透深度达7-9。然后,用砒霜蒸气固化血色。最后,才会下刀雕制……”

“之后又经过检测,杯壁检出活性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bb),这东西就一个作用:加速伤口愈合,但具体是什么机理,英国人也没研究明白。

其次,盛装黄酒三十分钟后,检出酒中黄酮类物质浓度提升十七倍。什么机理,什么原因,同样不知道。”

“之后又检出:持握时,一分钟之内,杯身温度异常升高2c……原理同样不知道。”

林思成收回温度计:水温32,郝钧的手温也是三十二。

他端起杯子:“师兄,握!”

郝钧半信半疑,接在了手中。

然后,插在杯中的温度计,水银刻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上涨。

几人面面相觑,跟见了鬼一样。包括王齐志,叶安宁。

手温三十二,水温三十二,凭什么只是握了一下,就凭空涨了两度

关兴民一脸惊奇,手按在郝钧的胸口:“你是不是心跳的太快”

“我是好奇,又不是紧张,心跳快个屁”

郝钧放下杯子,拿出温度计。顿然,刻度开始往下降。

五个人瞪起了十只眼睛:真就他娘的涨见识了

所以,这还能是假的

看着看着,郝钧一个激灵,和关兴民对视一眼,然后,两人的脸色也沉了下来。

国内就一只,对吧就定陵出土,珍藏在故宫的那一只。

按林思成所说,国外也有一只,等于这就是第三只,对吧

什么活性因子,什么黄酮类物质都不提,只说这凭空就能升两度,就能证明这东西有多神奇。

感觉用“国宝”这两个字,都不足以形容这东西的珍稀程度。

所以,林思成的胆子得有多大

关兴民嗫动着嘴唇:“他们怎么没把你埋坟里”

林思成顿了顿:“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当是染色的犀角杯!”

“废话!”郝钧咬着牙,“他们要知道,你早成一块一块的了!”

“那怎么办”林思成叹口气,“总不能当做没看见”

几人愣住,无言以对。

不用猜,如果林思成不买,这件东西的结局就一种:流至境外。

或是被不懂行的买走,转一遍手,再转一遍手,迟早被懂行的人发现。

或是一直扔在货架上,有朝一日碰到懂行的,然后被买走。但不管是哪一种,都留不到国内。

林思成也绝不是想把这东西昧下来,或是怎么样才买的。不然不会堂而皇之的拿出来,给他们看,还给他们讲那么清楚。

一时间,王齐志心中五味杂陈。

自己这个学生,真的是……他已经不知道怎么形容。

怅然一叹,他又指了指:“那三箱是什么”

“南宋文书!”

回了一句,林思成揭开囊厢,没多取,就各样取了一幅。

都很新:帛囊新,文书新,轴头也新。乍一看,像是新近才仿的,还没来得及作旧。

本能的,几人想起了马远的那两幅画:几乎一模一样。

王齐志没见过,但听过,也知道就是为了那几副画,林思成才跑去杭州。

总不能,这东西和马远的画有什么关联

暗忖间,林思成解开一只帛囊,取出文书后,又往里灌水。

起先,众人还莫明其妙,但随既,几人眯起了眼睛。

明明是绵帛制成,但大拇指粗的囊袋都灌满了,竟然不见滴水

不,甚至是渗都不往外渗

现代的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