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的出现在台下掀起了一阵剧烈的地震海啸。
其实站在舞台央,她看不大清底下的观众都是谁或是什么样的表情,只是知道当她做了自我介绍之后,那一波一波的掌声如潮水一般动人心魄。
等掌声稍静,她的心情也平静了下来。
她目光闪烁地望着台下,语声清晰沉稳地开口说:“自扬集团作为一家以外贸出口为主业的特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2009年4月获得民政部批准,独家捐资成立了非公募慈善基金会——自扬基金慈善基金会。‘慈善是共享,慈善是延续’是基金会成立的宗旨,而它也是我故去的父亲童自扬先生和母亲凉笙共同的遗愿。在我很小的时候,热心慈善事业的父母教育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善则国善。慈善是一种化,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传承不辍的精神。我的父母期望我能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懂得帮助别人的人。如今,他们故去已有八年光阴,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时光里,我成为了现在的模样。站在他们的墓前,我始终心怀忐忑,我怕他们会失望。因为,架在我头的光环和他们的付出起来,简直是迥隔霄壤。因此,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我坚守着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守护并发展壮大着他们心血的结晶,自扬集团。我将集团所有营收通过自扬基金以助学、扶贫、救灾、医疗、科研经费等等形式将自扬人的爱心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而自扬基金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至高无的荣誉。我不敢说我做了多么惊白了,是用你的行动去感染并带动更多的人投身于这项事业来。很多人可能发现自扬基金今年的慈善支出变少了,于是,有人质疑自扬基金之前是在作秀,日子一长,露出了伪善的面目。我在这里想澄清一下,慈善支出减少和我提出的精准救助的运营策略有关。许多人这时会问,精准救助是什么?难道积德行善也要划分三六九等?”
童言略一停顿,广场立刻变得寂静无声,她轻轻抿了抿嘴唇,说:“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讲的是做慈善的道理。做慈善,不是盲目砸钱,不是你今天给了一个乞丐一百块钱是做慈善,也不是你拿着慰问品去探望一个低保户,你是慈善家了,其实对于一个有手有脚的正常劳动力来讲,一个宝贵的业机会能为他的家庭或是社会带来几百倍几千倍的收益。而我们自扬基金今后做的,是对于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我们都要对他们进行分类,精准救助。这样做的好处,是不浪费每一分钱,把好钢真正用在刀刃,而且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日前社会质疑自扬基金慈善支出减少的根本原因,我们没有停歇,一直在努力,只是换了一种更加适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救助。”
没等她把话说完,台下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次连薛清让也热烈鼓掌,他神情激动的对汪东平和苏群说:“我这个小师妹不简单,她的头脑做主播可是商界的巨大损失。”
汪东平点头附和,脸难掩骄傲。苏群却是笑了笑,把目光瞥向身后的季舒玄。
看样子,他也是第一次听童言演讲,和他一样,季舒玄的脸也露出了惊讶和赞赏的表情。
苏群回头,望着台光彩夺目的童言,忽然感觉到一丝的恍惚,他隐约想起那份帮了他大忙的童言在广告部的实习笔记,他当时觉得怪,总觉得一个学传媒的播音员怎么可能有这么敏锐实际的商业经营视角,今天看来,一切都不是偶然。
他自诩慧眼识珠,识人善任,可如今看来,却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苏群扶额,顿觉面烧烫不已。
这时,他忽然听到台的童言提到了他的名字。
“我除了是慈善界的一员,同时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播音员。从业以来,我得到了许多领导和前辈的指点和爱护。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启蒙老师,方慧主任以及我的师父花溶,是她们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感觉到家人般的温暖。我要感谢我的同事们,是他们用一言一行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传媒从业者。我要感谢我的恩师陆雷,是他老人家暮年不辍,又收下了我这样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生。我要感谢我的台长苏群老师,是他用前所未有的魄力开启了京城电台新的局面,最后,我还要感谢一个人……”
说到这里,童言忽然停下来。
她向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望去,眼泛起点点晶莹,“我不知道他今天在不在场,但对我来说,他是除了父母之外,对我影响最深,意义最重大的人。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声音,是在收音机里。他是一档青少年节目的主持人。我当时6岁,正是贪玩的年纪,他讲话很幽默,而且很会说故事,讲得还是一些我从未听过的探险冒险的故事,他声音也很好听,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我。记得节目结束时,我的耳朵已经贴到收音机的喇叭了,我记住了他的名字,他说他叫eric.季。可惜的是,那是他在国内主持的最后一期节目,之后,他出国了,而我从那一年开始,迷恋了广播,迷恋了一个人躺在被窝里,静静听故事的感觉。十三岁那年,我第二次听到他的声音,却是在纽约一家酒店里。我和父母去旅游,他当时已经是美国著名广播公司的一位主持人,我从电视里听到似曾相识的声音,然后看到了他。他以标志性的‘杀人式微笑’和绝佳的口才被誉为‘东方克鲁斯’,被全世界的粉丝疯狂追捧。我记得当时我的心跳得很快,看着电视里他,几乎快要停止了呼吸。那次旅行,我曾去他工作的电视台门外等了一天,但是很遗憾,他当时出差并不在纽约。我回国之后开始搜集他所有的资料,疯狂的迷恋崇拜他,我曾对自己许下诺言,等我十八岁的时候,我去纽约找他。但是,没过多久,事业如日天的他却给全世界的粉丝写了一封告别信,之后便义无反顾的去了战火纷飞的东,成为一名距离死亡最近的战地记者。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偷偷地哭了几场,感觉与他的距离越来越远,再也没有相见的可能。我还是关注着他,每次在新闻看到他的身影,我都会激动得睡不着觉,而当我看到他在炮火连天的巴勒斯坦难民营用最具震撼力的影像和声音资料告诉全世界,如果我没法阻止战争,那我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时,我的心似乎一下子被什么东西点燃了,火热而又澎拜。后来,他以直击心灵的战地报道毫无争议的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看到他领奖的那一刻,我一直纠结的问题,竟神般的找到了答案。原来,我竟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一个勇敢无畏的mediapeople,一个敢说真话的新闻人!”
“今天,我做到了。也如愿以偿,见到了我的偶像eric.季,作为我在职场的严师益友,他对我的帮助,以及对我的影响,像光一样,照亮了我今后的人生。我最想感谢的人,是他。谢谢你,谢谢你,eric.季!”